2015-04-16

【教授茶座第21期】韩毓海教授谈读书与政治

来源: 教育宣传办公室

近日,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第21期“教授茶座”在人文学苑6号楼B123室举行。中国语言文学系韩毓海教授与通过“燕园学子微助手”微信平台报名的20位同学围绕“读书与政治”这个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。 

活动现场

茶座伊始,韩毓海回顾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,并谈及自己对北大学生责任的认识。他提到,“操心中国,心系苍生,这就是真正的劳心者。政治是劳心者的事业,北大和政治紧密联系,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和一二•九运动都和北大有关,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,离开中国历史和学生运动来谈北大是不可能的。因为操心中国,我们才与先贤的心相通。北大学生要有动心忍性的力量,要从国家历史、人民的角度调整自己的言行,要勇于担当,但更需不逞一时之勇,不为一时之利,图一时之快,一切皆应从国家民族的最长远利益、最根本利益去打算、计较。”关于如何修炼自己,他表示:“建立现代社会秩序,不仅仅要凭借知识和行动能力,更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——甚至承受巨大痛苦的能力。治事不易,治心更难。作为北大学生,应该从三个方面提升修炼自己:知识、能力、心灵。”

在随后的提问环节,有同学提出对自己的思想独立性没有自信。韩毓海首先强调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,“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,但创造性不强。我想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经典读的少。俗话说,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的更高、更远。不读经典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。”同时他表示:“经典没有那么多,但却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础,读经典不一定带来享受。读史,‘其时久也’,要耐得住寂寞,伟大的文学巨著,常刺痛你的心灵,要忍得住痛。”关于经典的理解问题,他谈道:“读懂经典跟环境、阅历有关。在某个环境、某种处境你会突然想起某句话、某个故事,整个世界都亲切起来。年轻的时候读过的经典,会在人生的实践里复活。这就是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。圣贤只一个功夫,知行不可分为两事。”

有同学问到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,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也具有一种宗教情怀。韩毓海谈到,“30岁以前,我一直认为我是为自己活着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方知承担的责任越重,越不可能为自己活着,历史是无数力量共同创造的,我们只是置身于历史之中。马克思17岁时说,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贡献的职业,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,面对我们的骨灰,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。这是一种觉悟。马克思最感人的地方在于他的心事太重,心事浩莽联万家,他说:我背上的皮肤不够厚,不能背向人间的苦难。”关于马克思的宗教情怀,他说:“为人民服务,就是把自己的一生看作为千百万人修行。当你遇到挫折低谷的时候,不要想什么不公平,你想想马克思、燕妮(马克思妻子),他们为了什么。他们的人生是不属于自己的,而是为人类修行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爱的学说,因此它的力量可以鼓舞一代代的年轻人。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,因为马克思一辈子都没有看破、都不曾放下,他至死还在操心全人类。”

活动结束时,韩毓海与同学们合影留念,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: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可怜白发生”。

“教授茶座”是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、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,至今已举办21期。今后,学生工作部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做客“教授茶座”,与同学们进行交流,也将通过“燕园学子微助手”微信平台等途径发布各场次活动的报名通知、新闻动态和“教授茶座”微语录。

返回